中间黄颡鱼

Pelteobagrus intermedius   Nichols et Pope
   

  10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背鳍条Ⅱ-7;臀鳍条ii-18—20;胸鳍条I-7;腹鳍条i-5。鳃耙14—17。游离脊椎骨37—39枚。
体长为体高的3.1—4.4倍,为头长的3.5—3.8倍,为尾柄长的5.8—7.1倍,为前背长的2.4—2.7倍。头长为吻长的2.9—3.3倍,为眼径的5.1—6.5倍,为眼间距的2.1—2.5倍,为头宽的1.2—1.6倍,为口裂宽的2.1—2.4倍。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.4—1.9倍。
体延长,前部略粗壮,后部侧扁。头较大,向前纵扁,头顶大部裸露,上枕骨棘接于项背骨。吻部背视略圆。口大,下位,弧形。颌齿与腭齿均细尖,绒毛状,形成带状。眼较小,侧上位,眼间隔稍平。前后鼻孔相隔较远,前鼻孔呈短管状;后鼻孔前缘有鼻须,后伸可及眼后缘。须很细弱,颌须多数不达胸鳍基部;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,后伸可过鳃孔。鳃孔大。鳔1室。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。
背鳍短,位前,骨质硬刺前缘光滑,后缘有弱锯齿,起点约在体前部2/3处,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。脂鳍短小,位于臀鳍上方,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,后缘游离。臀鳍中等大,起点与脂鳍起点相对或略后,至尾鳍基的距离略小于距胸鳍后端。胸鳍硬刺前后缘均有锯齿,前缘者细小,后缘者大,鳍条后伸不及腹鳍。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稍后,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。肛门至腹鳍基末端等于至臀鳍起点之距离。尾鳍深分叉。
活体背部暗褐色,腹部色浅。背鳍前有一鞍状浅色斑,体中部和后部各有浅色横条纹,背鳍下方和臀鳍上方各有一个大的暗色斑块。

大小

背鳍条Ⅱ-7;臀鳍条ii-18—20;胸鳍条I-7;腹鳍条i-5。鳃耙14—17。游离脊椎骨37—39枚。
体长为体高的3.1—4.4倍,为头长的3.5—3.8倍,为尾柄长的5.8—7.1倍,为前背长的2.4—2.7倍。头长为吻长的2.9—3.3倍,为眼径的5.1—6.5倍,为眼间距的2.1—2.5倍,为头宽的1.2—1.6倍,为口裂宽的2.1—2.4倍。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.4—1.9倍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用途
标本信息

测量标本 28尾;体长88—150 mm;采自海南岛海口,广东江门、东莞、三水、肇庆,广西贵县、博白,福建莆田。